大家都知道,小 D 是在我全球轮岗时候,出生在美国的。回国后我自然会担心她中文不够好,语文成绩跟不上,结果呢?
结果是她中文能力蹭蹭长,倒是英语快要"跟不上"了,哈哈哈,可见语言环境这件事,多么重要。
但中文说得好,不代表语文考试能毫无阻力,尤其是古汉语、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,对于很多孩子,古汉语恐怕比英语更难学,因为更缺乏语言环境,我们日常使用的更少。
但是啊,古汉语和传统文化在考试里的占比,那可是越来越高了,中高考试卷上至少有 30 分以上,而想拿这些分,可真不是死背教材里的那些文言文就行的。
可我自己没啥古典文化功底,真就是普通父母,自己想陪娃一起进步,也不知道从哪里入手,也请教了亲近母语的徐冬梅老师,她推荐我诵读经典。
可是不瞒大家说啊,从哪一本开始读,都成了我的老大难问题,想要扎下中国文化的根子,文言文考试都能拿分,到底要读多少书,怎么读呢?
以下算是我的学习笔记。
01
唐诗要不要背,背完了呢?
背唐诗,这个中国家长都知道,《三字经》《千字文》《弟子规》一类的,也有家长让娃背的。但这要是算是第一步的话,几岁开始最好呢,第二步又是什么呢?
按照语言启蒙的规律,0 岁开始最好,但后续几岁开始也都不晚,既然可以给孩子读英语故事,也就可以给孩子读古诗,讲成语故事,这个几岁都行。
唐诗是可以背的,但不是必须背的。
父母喜欢唐诗,那可以让娃多听一些多读一些,讲一讲唐诗里的故事,但是刷 kpi,跟别家娃比赛谁背得多,甚至比不过还要焦虑,那就真没必要了。
图源:影视剧截图
《三字经》呢,如果父母喜欢,觉得有道理,那也可以带娃诵读,把里面的故事讲给孩子听;父母认为《弟子规》是不是封建伦理太多了,那就不要,父母自己的喜好作为给幼儿的第一道筛选,是完全可以的。
娃还不认字的阶段,亲子共读中加入一些传统文化内容,是很好的。
等到孩子认字以后,尤其是想要孩子文言文考试不愁,那就推荐大家带娃诵读一些专门为学龄阶段孩子选编的文言文读本。
例如我们推荐过的,蒋军晶老师的《超级文言文》还有亲近母语团队编写的《文言日诵》。
适合学龄期娃的文言选篇一定有几个特点� � � �
1、短、字少,且不要太多生僻字;
2、选篇来自经典,文字精彩,能够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;
3、内容贴近生活
这个阶段主要是"诵读",就是出声朗读,有节奏,有韵律。
娃要愿意诵读,当然需要选篇短一点,文字精彩,本身读起来就朗朗上口的。从生活入手,能让孩子很好地感受到,文言文不是"外星文字"不是死记硬背的,它跟咱们每个人的生活相关。
图源:《文言日诵》
为啥一定要出声诵读,不是默默看呢?
我们从说话到识字,中间的桥梁就是声音,孩子意识到,我现在嘴巴里说的话,会对应成纸上的一个一个字;而同样,书上写的那些字,也能对应成我嘴巴里说的话。
说话不难对吧,所以,认字读书也不难。
这就是为什么,我们引导孩子读书,不管读现代文,还是文言文,都可以从"儿歌、童谣、古诗、短小而美的有节奏的韵文开始"。
每天读一篇,不过三五分钟,读完给娃讲讲大概什么意思,聊一聊。
这个阶段做好了,课内的文言文学习,就不会像突然又加了一门外语一样,让娃完全摸不着头脑,甚至排斥厌恶了。
02
多读源,少读流
咱们给大家推荐的文言文选本,其实篇幅都不算太大,就按每周读一两篇算,两套读完,大约也就一年半载。
选本读完了,下一步可以自选读物,给大家的意见是,多读源,选择性读流;
例如《道德经》和《论语》就是道家和儒家思想的"本源性经典",《史记》就是史家的"本源性经典",以中国神话传说来讲,《山海经》就是源;
当然读源头不等于读原著,各种儿童版、漫画版、简易版也都可以读,像蔡志忠的漫画经典系列,我们小时候就觉得特别棒,今天看来,仍然魅力无穷。
而日常《三字经》《千字文》《弟子规》《菜根谭》《了凡四训》《曾国藩家书》这一类,就属于流。
源是"学科开创者"或者"历史上被公认的最权威"的著作,长江和黄河的源头,只是一条小溪水,是很好的"看清楚"的选择;而倘若顺流直下奔向东海,那真的千山万水,支流遍地,任谁也看不清了。
图源:影视剧截图
具体哪些书是"源头",哪些书是"万流奔腾",儒家四书五经,其他大流派也都有公认的著作,当然了,父母实在分不清楚,也可以问问 AI 助手。
像咱们亲近母语小鹰计划的夏令营选择的书目,《山海经》和《史记》就是本源级别的著作,《三国演义》是明清小说的代表作。
这些核心著作,第一必考,第二经过千年老祖宗严选,一定是文化核心中的核心,能带孩子们阅读、思辨、从这些经典走进传统文化,收获绝对不止分数而已。
03
带着内核去读书
当然了,咱们说多读书,其实传统文化的书籍,那是真读不完啊,四书五经有大概 35 万字,注意,文言文。
加上《清史稿》凑成了"二十五史"的中国官修历史书,有 4000 多万字……有个成语叫"皓首穷经",真是读一辈子,头发都白了,也读不完吧。
那咋整?
那就选择性地读,带着"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"反过去读呗。
这就需要我们作为父母或者老师,在带娃读经典之前,自己心里就有一套"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"。
咱们都在中华文化的熏陶中生长,那我们每个人当然都有自己所认定的,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——就是说出来,中国人都认为:"对,这个很中国"的东西。
图源:网络
04
好大的一个家,我们是一家人
儿童启蒙《三字经》里的故事,很多父母带娃背过,但不知道大家注意过没有:
孟母三迁和孔融让梨,那都是山东故事;
买臣负薪里的朱买臣是苏州人;
头悬梁的孙敬是河北人;
黄香温席里的黄香是湖北武汉一代的人;
养出五个好儿子的窦燕山,没错,是北京人。
《诗经》的精华《国风》,也就是当时各"国",如今祖国各地的民歌;
再要说唐诗吧,"白日依山尽"的鹳雀楼在山西永济市,"海上生明月"据考证是张九龄在当年的长江入海口,望向辽阔无垠的东海所发出的赞叹……
我住长江头,君住长江尾,日日思君不见君,共饮长江水——中华文明的点点滴滴,根子一定扎在"好大的一个家"上。
中华之家,由口音不同,口味不同,生活习惯亦不同的家人们共同创造,共同传承出来的。
所以读传统文化经典,最重要的就是引导孩子认识到"中国"这个词,既有幅员万里广阔的地理范围,也有延绵数千年,不曾断绝的血脉和文化脉络。
让孩子们尽情的去阅读和发现,中国之大,家人之多,各地风俗之千变万化,生活之斑斓多彩,他们越会明白,中华文化的向心力从哪里来。
中国像一颗种子,是长出来的。
"中国"这个词,考古发现最早的印记在西周初期的青铜尊铭文上,那个时候的"中国"指的是洛阳盆地和周边地区。
西周早期青铜器何尊及铭文中的"宅兹中国"四字(图源:齐鲁晚报)
包括今天河南大部以及山西、陕西、河北、山东的部分地区,大概也是黄河流流域适于农耕的地理区域——对,就是逐鹿中原的"中原"。
而今天的中国有多大呢?960 万平方公里的土地,56 个民族团结一心——中华文化是四大古代文明中唯一一个延续千年,至今仍然鲜活跳动的文明。
中国并不是从一开始就"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",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,也不是一开始就认同,"我们都是中国人,我们都是中华民族"。
去翻看阅读二十四史,就会发现历史写的无非"分久必合、合久必分",有秦汉的一统,就有南北朝、五代十国的大分裂,直到近代史,我们仍然要从军阀分裂中重新走向统一。
有学者认为,最早推动中原各国寻求统一的动力就是黄河,万里黄河是农业文明的命脉,像战国时期那样,小国林立的局面,就导致任何一个小国也无法独自治理黄河;你想治理,上下游不参加,那就都瞎闹……
于是,中国人为了生存大计,就一定要追求统一,这个观念贯穿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。
从最早的黄河流域文明开始,逐渐扩展至今日的 960 万平方公里国土。在这个过程中,"中国是一个家,我们是一家人"的向心力成为了中华文化绵延不绝的重要原因。
无论读哪一本中国传统典籍,都问问孩子,这本书里,能看出来,咱们中国是一个很大很大的家,我们有各种各样的家人,我们的家很美,我们的家人勤劳善良,我们每个人都深爱这个家么?
这就是中国的根。
05
尾声
文言文,咱们今天早就不用了,说难当然是难的。
但教育大趋势,咱们也非常明确的看到了,传统文化占比只会越来越大,所以考试一定会考,比例一定还会提高,难度也一定继续爬升。
所以,学一定要学,抓一定要抓,但最好的抓的方式,就是从每天诵读三五分钟开始,慢慢浸润。
文化,其实没有那么艰涩高深,在封建王朝时代的中国,全民识字率最高也没有超过 40%,几大乱世中,可能只有个位数,但中国文化却没有丢失过。
所以啊,有很多文化,并不在书里,而是在血脉和日常生活里。
我们好好生活,就是把我们血脉中的中国根养好,我们带着孩子幸福快乐的生活下去,就是让中国的根延绵下去。
正在团
� �
� �
大 J 叨叨叨
安心霜昨天开团了,我特地找品牌 CEO锁住全球库存,给大家抢来了很顶的机制。一起上的,还有 L 家贵妇身体乳的平替版。让我一次次爱上的"安心霜",在这里
还搬来了闺蜜群里都夸好的三管精华,只要挤一泵,就能获得媲美大牌的效果。
皮肤是自己的,而且是唯一的。为它选的产品,短期看是维护了体面;长期看,是积蓄从容不迫的底气。
愿我们往后的日子,就像被好好呵护的皮肤一样,由内而外都透着"稳当"和"滋润" ❤
全民配资股票平台,惠融配资,股票配资怎么操作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