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从佛教的否定人生、儒家的正视人生、道家的简化人生,苏轼在心灵识见中产生了他的混合人生观。
《薄薄酒二章并序》
苏轼〔宋代〕
胶西先生赵明叔,家贫,好饮,不择酒而醉。常云:薄薄酒,胜茶汤,丑丑妇,胜空房。
其言虽俚,而近乎达,故推而广之以补东州之乐府;既又以为未也,复自和一篇,聊以发览者之一噱云耳。
薄薄酒,胜茶汤;
粗粗布,胜无裳;丑妻恶妾胜空房。
五更待漏靴满霜,不如三伏日高睡足北窗凉。
珠襦玉柙万人相送归北邙,不如悬鹑百结独坐负朝阳。
生前富贵,死后文章,百年瞬息万世忙。
夷齐盗跖俱亡羊,不如眼前一醉是非忧乐都两忘。
薄薄酒,饮两钟;
粗粗布,著两重;
美恶虽异醉暖同,丑妻恶妾寿乃公。
隐居求志义之従,本不计较东华尘土北窗风。
百年虽长要有终,富死未必输生穷。
但恐珠玉留君容,千载不朽遭樊崇。
文章自足欺盲聋,谁使一朝富贵面发红。
达人自达酒何功,世间是非忧乐本来空。
图片
苏轼的《薄薄酒二章并序》以友人赵明叔的俚语为引,通过两首联章诗的反复咏叹,将民间智慧升华为哲学思辨。诗中“薄酒胜茶汤”“丑妻胜空房”的朴素对比,不仅是对物质与精神关系的深刻洞察,更暗含着北宋文人在党争漩涡中寻求精神突围的生命智慧。
全诗分两章,以"薄酒"为喻体,构建起物质简陋与精神丰沛的辩证关系。首章开篇即以"薄薄酒,胜茶汤;粗粗布,胜无裳"的对比,破除对珍馐华服的执念。苏轼不避"丑妻恶妾"的粗粝表达,却暗藏对"空房"孤寂的深切体察——与其守着形式上的富贵,不如拥抱有温度的烟火日常。这种对"生存底线"的肯定,在"五更待漏靴满霜"与"三伏日高睡足北窗凉"的具象对比中愈发鲜明:前者是官员晨起候朝的艰辛,后者是布衣昼寝的闲适,两种生活状态的碰撞,直指"北窗凉"胜过"靴满霜"的朴素真理。
诗中更以"珠襦玉柙万人送葬"与"悬鹑百结独坐朝阳"的极端对比,消解了生死荣辱的边界。苏轼借"夷齐盗跖俱亡羊"的典故,点明伯夷、叔齐与盗跖虽善恶有别,最终皆归虚妄的哲学洞见。这种"是非忧乐本来空"的达观,不是消极避世,而是对生命本质的清醒认知——与其在"百年瞬息万世忙"中追逐虚妄的"生前富贵,死后文章",不如"眼前一醉"实现"是非忧乐都两忘"的解脱。
图片
次章在首章基础上深化哲理,提出"美恶虽异醉暖同"的平等观。苏轼以"丑妻恶妾寿乃公"的俚语,揭示出"隐居求志"的真正意涵:真正的隐逸不在形式上的"东华尘土"或"北窗风",而在于"本不计较"的内心超脱。末句"达人自达酒何功"的喟叹,更将酒从物质载体升华为精神象征——酒本身无功,是达者借酒实现了对世俗价值的解构。
全诗以俗语起兴,用俚语入诗,却能在粗粝中见真章。苏轼以"聊以发览者之一噱"的自谦之语,实则构建起超越时代的生活哲学。这种"近乎达"的智慧,既包含对物质匮乏的坦然接受,更蕴含对精神富足的深刻追求。在苏轼笔下,薄酒、粗布、丑妻不再是缺陷,而成为通向"两忘"境界的媒介。这种对平凡生活的诗意肯定,对世俗价值的解构重构,正是宋诗哲理化倾向的典型体现。
苏轼此诗,上承陶渊明"采菊东篱"的隐逸情怀,下启宋人"平常心是道"的禅学思潮。它不故作高深,却以最质朴的语言道破最深刻的生命真谛——真正的达观,不在避世,而在于以清醒的智慧拥抱生活的本来面目。这种"大巧若拙"的艺术风格,与其"出新意于法度之中"的诗学主张一脉相承,成为宋代文人追求"天人合一"境界的生动注脚。
全诗语言质朴如话,却蕴含着三重超越:对物质欲望的超越、对生死执念的超越、对是非忧乐的超越。这种超越不是逃避,而是建立在深刻生命体验之上的智慧选择。在今天读来,仍能让人在纷繁世相中得一片清凉,这或许就是经典穿越时空的永恒魅力。
图片
备注:文章/资料皆为个人整理学习用,如有错误,欢迎指正,一起学习共同进步!
图片
图片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全民配资股票平台,惠融配资,股票配资怎么操作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